理解是一種態度,包容是一個選擇
顧浩然
2024-09-19發佈
# 心理諮詢
# 心理諮商
# 台北心理諮商
我們常會聽到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生活經驗不同,自然想法也不一樣。面對同一件客觀發生的事,我們的主觀認知或事情帶給自己的感受,都可能因為各自的經驗不同,而有所不同。人與人間的爭執,卻常容易因為各執己見、堅持各自的是非對錯,或期待對方的認可卻不可得,而不斷地愈發激烈。
快速跳轉目錄
理解是一種態度,包容是一個選擇
我們常會聽到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生活經驗不同,自然想法也不一樣。面對同一件客觀發生的事,我們的主觀認知或事情帶給自己的感受,都可能因為各自的經驗不同,而有所不同。
人與人間的爭執,卻常容易因為各執己見、堅持各自的是非對錯,或期待對方的認可卻不可得,而不斷地愈發激烈。
我常問來訪者說,對於走在路上與自己擦肩而過的路人,我們會在意他們怎麼想或怎麼感受嗎?給我的答案多半是「當然不會」。因為他們跟我們沒有任何的關係。
關係愈親,自然愈在意彼此
但面對親人或朋友,和我們有關係的人,特別是關係愈親,自然就會愈在意對方的想法或心情狀態。某一方面來說,之所以會如此,其實意味著因為關係緊密,連帶地就有安全感,不致於需要擔心會因為爭執或衝突,而讓關係因此破裂。
當然,也可能會因為衝突太過激烈了,而壞了彼此的關係,進而讓關係愈來愈遠。
有一天跟來訪者討論到,理解和包容的議題。之所以會提到這個,自然也是緣自於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所致。
我們都是對方生命持續著的「後來者」
理解,意味著尊重他人因著其生活經驗,所形塑的價值觀、想法或做法,以及衍生的情緒感受。特別是當事人過往的生活經驗,我們並沒有機會參與,對彼此而言,我們都是對方一直持續著的生命的「後來者」。
也因此,這個理解,無需帶著評價,也無所謂的好壞或對錯,那是屬於我們認識當事人之前,他們自己的。
關係相處,在異中求同,同中存異
我們要面對的是,在關係建立後,如何在「異中求同、同中存異」。
如果我們硬要認為因自己過往,還未認識對方前的生活經驗,所形塑而成的觀點或想法,是對的、是好的,然後遽以認為對方是錯的、不好的,這樣的爭議,我個人覺得,其實是沒有必要的。
但理解後呢?我們願不願意體諒或包容?那就是一個決定或選擇。這端賴我們自己如何評估與對方的關係,以及我們想要如何面對理解彼此後的相處?
很多時候,我們在關係上的掙扎,可能不是單純地體諒或包容,而是在做了決定之後,我們卻得面對自己內心情感上的糾結所致。而這,的確,往往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。
人生,的確一點也不容易
我的一位臉書朋友,也是好朋友,常會在po文後,註記:「人生好難。」的確,人生真的一點也不容易。你我都在面對不容易的人生,但我們仍然努力面對它,光是這一點,就足以給自己好好地拍拍手了。